于思辩之中见性灵
《钓鱼》又译《钓鱼的启示》,该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34年前,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,“我”和父亲去钓鱼,“我”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,父亲让“我”把鲈鱼放回湖里。这件事给了“我”终生的启示,让“我”懂得了在各种诱惑面前,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。课文先是叙述事件,写钓鱼、放鱼;后是说明事理。全文寓理于事,考究人之灵性,晓事方可明理,悟理必须知事。
学习课文时,我让学生在自主完成准音、通句的前提下进行读文知事明理。在“钓鱼”这个情节的学习中,我重在启发学生: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?学生通过朗读汇报,抓住了文中“大”“漂亮”“从来没有见过”“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”等具体词句体会到这是一条极具诱惑力的鱼。钓到这样的鱼,同学们,如果是你当时会怎样呢?学生结合对这条鱼的认识纷纷畅谈了自己真诚的内心感爱(高兴、兴奋、欣慰、激动不已、喜出望外……),进一步体会到“我”钓到大鲈鱼时惊喜。
走进“放鱼”情节。“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,看了看手表,这时是晚上十点,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。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,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:‘孩子,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。’”如此令人心怡的鲈鱼,父亲却叫我将它放回湖里去。学生读到这部分已面露疑惑之色,我顺势启思,如果是你当时会怎么想、怎么做呢?学生畅所欲言,个性纷呈,读出了文中的“我”极不情愿、无可奈何及依依不舍。父亲为什么一定要“我”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?父亲做得对不对?对于这个问题,及时组织讨论乃至辩论。重视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,谈自己的独特感受。在此基础上,我再作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阅读思考:想一想父亲为什么要看时间,他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,想说些什么,并让学生体会父亲说话的语气。不少学生从作者的启示中得到答案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细细朗读、体会,并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部分。
感悟“启示”,升华性灵。后来,“我”领悟到父亲的做法是对的,在34年的人生旅途中,面临各种诱惑,“我”变得非常坚定。文中“在人生的旅途中,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‘鱼’”这个句子较难理解,那么,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?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“鱼”指的是什么?我启发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,结合个人体验想一想、说一说,当堂演说《钓出我生活中的“鱼”》。原来当年当时放不放鲈鱼,是对一个人是否具备社会公德的考验。父亲严格遵守社会公德,并严格教育“我”做一个有道德,讲诚信的人。同学们最终感悟到这里的“鱼”是指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诱惑人的财物、名利等。
纵观全课,学生一次次亲近语言文字,对一个个问题进行思辩,张扬了独特个性,彰显出各自性灵。
评论